现在热映的影片《人生大事》,讲述了一个失去亲人的小女孩小文和一个处于社会底层、受人歧视、没有人生理想的殡葬师三哥之间双向救赎的故事。

小文从小没有父母养育,跟着外婆生活,没有接受正规教育,性格执拗蛮横,张嘴就是“老子”。三哥继承父业做了殡葬师,一直被父亲和其他人看不起,自己成了个痞里痞气的街溜子,也是张嘴就是“老子”。

外婆去世后,在因缘际会之下,小文被三哥收养,俩人都被对方重新教做人,慢慢改掉了称自己“老子”的习惯。小文跟着三哥为殡葬业务奔波并耳濡目染。

在一次幼儿园的亲子活动中,小文拉着邻居小胖一起表演了一个送殡仪式“孝子摔碗”,小胖妈妈当场惊呆,真是“哄堂大孝”了。老师也不得不叫了三哥过来做家长谈话,提醒他要注意孩子的家庭教育。

看到这一幕时我不禁笑出眼泪,但是笑完之后便陷入了沉思。

可以看到,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他会形成什么样的人格个性,他会养成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非常重要,养育者(主要是父母)甚至可以说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孩子一出生,大脑就已经具有成年人神经回路的粗略架构。大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儿童的大脑中就有比成人多三倍多的神经元突触,多达1000万亿个。

通过外界环境的刺激互动,儿童的大脑神经元不断生长联结,进行突触修剪和加强,保留刺激率高的神经元联结,逐渐发育成熟,形成一定的神经通路,也使大脑具有更强大的适应性和专注性。但这种大脑可塑性会逐渐减弱,直到青春期下降到最低值。

因此儿童早年时期是大脑塑造的重要阶段,孩子生活的环境以及所接受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对孩子进行适当合理的刺激,可以促使孩子更好地吸收知识,建立神经通道和大脑网络。

正因如此,现在有很多父母又陷入了一种“鸡娃”的误区之中,觉得要尽己所能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要求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各种知识,唯恐落于人后。

这无异于拔苗助长——忽视孩子自然成长规律,过早地错误地向孩子施加过度的压力,最终只能是把这棵小苗苗压坏。

现在我们会看到有很多这样的新闻:孩子因为学习、考试等问题感到压力山大,也常常跟家长发生矛盾冲突,出现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甚至冲动地结束生命,年轻的生命就此结束,也给整个家庭带来了无尽的痛苦。这是需要父母们有所警醒并反思的。

学习是孩子的“人生大事”,学习也是反人性的事情,好逸恶劳的大脑总会逃避艰苦的学习过程。

但其实孩子一出生就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果能顺应大脑特性、学习的自然法则和个体的成长规律,就能使学习成为一件有着内部驱动力、发自内心去接纳的事情。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一些学习的关键期,也就是接受外界刺激的敏感期,比如语言、视觉等。在这个时候让孩子接受适当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进行接触,就能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更快也更容易学会有关知识。

比如,孩子从出生到三岁前会对语言有着优异的辨别力和模仿力,无论是多少种或多复杂的语言都能很容易就听出来并进行模仿。这就是他的语言敏感期。

如果孩子处于匮乏或错误的语言环境下,语言能力就会受到阻碍,无法充分发育。

我们曾经有听过“狼孩”的新闻,孩子从小被狼养大,没有进行语言交流,长大后被救回来后也很难学会人类的语言或是流利地进行语言表达。

现在有很多孩子由祖辈照顾养育。据观察,有些老人家往往沉默寡言或是只会讲家乡方言,他们带的孩子在语言发展方面也会滞后于跟随父母生活的孩子。这便是语言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随着孩子的长大和大脑神经通道的形成,语言敏感期过去,语言学习能力也慢慢减弱,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大人要学习一种新语言还不如小孩子学得快。

因此,孩子的养育者如何跟孩子进行语言交流、创造适合学习语言的具有活力的浸入式环境便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不需要逼迫孩子在课堂上正襟危坐去一板一眼地学习和背诵,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和社会交往中进行示范与引导。

如果家长有意识地使用多样丰富而规范准确的字词语句来跟孩子互动,让孩子的大脑在与外界的接触中自然地吸收字词、用新接收的语言来思考,孩子便能从中学习到丰富的语言文化,进行内化并应用到生活中。

除了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多接触丰富的语言,进行潜移默化,孩子学习知识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喜欢通过玩耍,也就是游戏来进行学习。

这里并不是指电子游戏,而是指适合儿童参与、有一定的训练目的的各种游戏,甚至是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物品,都可以起到无形的教育作用。

孩子会通过专注和沉浸于有趣的游戏中,刺激肢体和五感的发育,学会游戏所呈现的有关知识,并在游戏的过程中跟其他人进行互动交流,实现社会化。所以我们会看到现在幼儿园都会经常跟孩子们进行各种游戏,并不纯粹只是玩耍,而是通过玩耍让孩子学会各种知识和社会交往能力。

记得曾经在宝妈群里聊天时,有个宝妈抱怨到,自己5岁的孩子还记不住英语单词。我不禁笑了。想想孩子有多大?5岁的孩子怎么可能跟读书的孩子或是大人那样一个一个地去记住单词怎么拼写呢?

他只能是通过有趣的有趣,或是在日常生活中跟自己的身边人互动、跟环境接触,才能感受英语的语境,明白某个英语单词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发音。

比如,当孩子吃苹果时,家长可以告诉他“这是一个红色的‘apple’”,并且在同样的场景里进行反复表达,这样孩子便很容易结合情景理解苹果的英文怎么念,“apple”又是什么意思。

《儿童自然法则》一书除了介绍儿童的大脑神经系统特性、自然法则理论外,更宝贵的是作者将自己举办自然法则教育实验班的宝贵经验进行了分享,以现实案例展示了如何顺应儿童的自然成长规律来引导儿童学习和完善知识系统,成长为一个有着积极性格和良好习惯的人,也为广大父母和教育机构做出了一个难得的正面示范。

作者塞利娜·阿尔瓦雷斯曾是一名幼儿园教师,为了推行她的自然法则教育理论,经历各种艰辛曲折,在法国热讷维耶镇申请和建立了一个教学实验班。结果证明这种自然教育法是有效的,孩子们的各方面能力都高于国家标准。

作者提出的儿童自然法则包括有:从体验中学习,激发内在动力,允许犯错,接触大自然,留点时间放空、胡思乱想,保证良好睡眠,充分的自由活动,减少紧张压力,怀有仁爱,等等。

除了尊重孩子的自然法则,家长也要关注和了解孩子的核心基础能力,包括前面提到的敏感期以及执行力和独立性,支持孩子进行自由表达,发展社交能力。

结语

尊重孩子的自然法则和成长规律并非是把孩子扔在一边不闻不问、佛系“放养”,而是要在自然法则的框架内发挥家长的引导、辅助和陪伴作用。

父母需要跟孩子建立起信任的关系,创造积极温暖的环境,以充足的爱和支持给予孩子依赖感,成为支撑孩子向上攀登的“脚手架”、外出探索世界后能随时安心回归的“安全港湾”。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学习交流之用。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